經過前三個專案的洗禮,我對 AI-DLC Sprint 的理解越來越深。MoodStamp、智能記帳、Chrome Extension——每個專案都讓我體會到 AI 協作的威力。但每次都是我自己跟 AI 一對一地幹,就像獨奏樂手。
現在,我想變成指揮家。
今天開始,我要建造一個能讓小團隊快速產生 MVP 的平台。不是我一個人用,而是我們三人團隊一起用。更狂的是,我想把這個平台做成一個 SaaS 服務,讓任何團隊都能使用這套流程。
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?
痛點一:現有工具都太「手動」
用了三個專案後,我發現一個問題:
每次都要重複做同樣的事:
- 寫 PRD(手動跟 AI 對話)
- 拆 User Story(手動跟 AI 對話)
- 設計 UI/UX(手動跟 AI 對話)
- 建 GitHub Repo(手動操作)
- 設定專案結構(手動創建)
而且每次創建 Repo 後,這些 PRD、User Story、設計文件就散落在各處:
- PRD 在 Notion
- User Story 在 Google Doc
- UI 設計在 Figma
- 程式碼在 GitHub
這些資料沒有集中管理,也沒有版本控制。更重要的是,下一個專案就要從頭再來一次。
痛點二:團隊協作的混亂
當我跟兩位夥伴一起開發時,問題更明顯:
每個人用不同的 AI 工具:
- A 用 Claude Code
- B 用 Cursor
- C 用 Windsurf
每個人都在自己的 context 裡工作:
- A 不知道 B 寫了什麼
- B 不知道 C 改了什麼
- C 不知道 A 的設計選擇
沒有統一的知識庫:
- 每個人都要自己給 AI 上下文
- 沒有共享的 Prompt 模板
- 沒有統一的開發規範
結果就是:溝通成本高、效率低下、品質不一致。
痛點三:每個專案都是孤島
做完三個專案後,我累積了一堆經驗:
- 什麼樣的 PRD 結構最有效
- 什麼樣的 User Story 拆法最好
- 什麼樣的 Prompt 最精準
- 什麼樣的流程最順暢
但這些經驗全部在我腦袋裡,沒有系統化、沒有標準化、沒有可複用。
下一個專案還是要從頭摺索。
我想做什麼?
核心想法:一個 AI-DLC Sprint 的自動化平台
我想建立一個 Web 平台,讓使用者可以:
階段一:Spec Input(規格輸入)
- 輸入需求 - 用自然語言描述想做什麼
- AI 提問 - 平台自動生成澄清問題
- 對話釐清 - 使用者回答,AI 繼續問
- 生成 PRD - 最終產出結構化的 PRD
階段二:Sprint Execution(Sprint 執行)
- 拆解 User Story - 自動從 PRD 生成 Stories
- 使用者介入 - 可以手動調整、增刪 Story
- 生成 Task List - 每個 Story 拆成具體任務
- 分配 AI 同事 - 讓不同 AI Agent 負責不同環節
階段三:GitHub Integration(GitHub 整合)
- 建立組織 Repo - 自動在 GitHub Org 建 Repo
- 同步文件 - PRD、Stories 自動 commit 到 Repo
- 建立 Issue - 每個 Task 自動轉成 GitHub Issue
- 開發協作 - 團隊成員在 GitHub 上協作開發
階段四:Development & Deployment(開發與部署)
- 連接 Claude Code - 用 API 讓 Claude Code 存取平台資料
- AI 開發 - AI 根據 Task 生成程式碼
- 人工審核 - 開發者可介入修改
- 一鍵部署 - 自動部署到雲端(Vercel/Railway)
關鍵特色:為什麼這個平台不一樣?
1. Spec-Driven Development 的實踐
還記得 GitHub 的 Spec-Driven Development 嗎?我要把這個理念徹底實踐:
傳統方式:
想法 → 直接寫 code → 發現不對 → 改 code → 又不對 → ...
Spec-Driven 方式:
想法 → 寫 Spec → AI 生成 PRD → AI 拆 Stories → AI 生成 code → 一次就對
2. 團隊共享的 AI Context
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存取同一份:
- PRD 文件
- User Stories
- 設計決策
- 開發規範
- Prompt 模板
不用再每個人都自己給 AI 上下文了!
3. 可擴展的 AI Agent 系統
平台內建了多個 AI Agent:
- Product Manager Agent - 負責 PRD 生成
- Business Analyst Agent - 負責 User Story 拆解
- UX Designer Agent - 負責 UI/UX 設計
- QA Engineer Agent - 負責測試策略
- Developer Agent - 負責程式開發
使用者可以:
- 選擇要用哪些 Agent
- 自己新增客製化 Agent
- 調整每個 Agent 的 Prompt
4. GitHub 原生整合
不是另外做一個專案管理系統,而是直接跟 GitHub 整合:
- 所有文件都在 GitHub
- 所有 Task 都是 GitHub Issue
- 所有 code 都在 GitHub Repo
- 所有版本都由 Git 管理
不用在多個平台之間跳來跳去!
5. 每個專案都能累積知識
平台會記錄:
- 哪些 Spec 結構最有效
- 哪些 User Story 拆法最好
- 哪些 Prompt 最精準
- 哪些流程最順暢
下一個專案就能立刻使用這些最佳實踐!
技術方案選擇
根據前三個專案的經驗,我決定用 TDD 來開發這個平台。
為什麼選 TDD?
理由一:AI Workflow 在 TDD 流程上比較順
經過三個專案的實踐,我發現:
TDD 的 Red-Green-Refactor 循環跟 AI 的工作方式天生契合:
Red Phase(寫失敗的測試)
↓
AI 幫你生成測試案例,包含邊界條件、異常情況
↓
Green Phase(寫最少實作)
↓
AI 生成初版 code,你審核調整
↓
Refactor Phase(重構優化)
↓
AI 建議重構方案,測試保護安全網
理由二:測試就是 Spec
TDD 的測試案例其實就是 可執行的規格:
// 這不只是測試,更是規格定義
describe('PRD Generator', () => {
it('should generate structured PRD from user input', async () => {
// Given: 使用者輸入簡單描述
const userInput = '我想做一個任務管理 App';
// When: AI 生成 PRD
const prd = await prdGenerator.generate(userInput);
// Then: PRD 必須包含核心欄位
expect(prd).toHaveProperty('title');
expect(prd).toHaveProperty('objectives');
expect(prd).toHaveProperty('userStories');
expect(prd).toHaveProperty('technicalRequirements');
});
});
這個測試就明確定義了:
- PRD Generator 要接受什麼輸入
- 要產出什麼輸出
- 輸出的結構是什麼
理由三:對於複雜系統更安全
這個平台會很複雜:
- 多個 AI Agent 互相協作
- GitHub API 整合
- 實時協作功能
- 權限控制系統
有完整的測試,我才敢大膽重構和增加功能。
技術棧選擇
基於 TDD 和三個專案的經驗,我選擇:
前端
- Next.js 14 (App Router)
- TypeScript (型別安全)
- Tailwind CSS (快速開發)
- shadcn/ui (組件庫)
後端
- Next.js API Routes (簡化架構)
- Supabase (資料庫 + Auth)
- Anthropic Claude API (AI 引擎)
整合
- Octokit (GitHub API 客戶端)
- Vercel (部署平台)
測試
- Vitest (單元測試)
- Playwright (E2E 測試)
- MSW (API Mock)
專案命名:跟 AI 一起決定
這次我不想自己想名字了,讓 AI 幫我想幾個選項。
我的 Prompt
我要建立一個 AI-DLC Sprint 自動化平台,主要功能:
- Spec-Driven: 讓使用者輸入需求,自動生成 PRD
- Sprint Automation: 自動拆解 User Story、建立 Task
- GitHub Integration: 自動創建 Repo、Issue、同步文件
- Team Collaboration: 支援小團隊協作、AI Agent 系統
- Knowledge Accumulation: 每個專案的經驗都能累積
請幫我想 5 個合適的 GitHub Repo 名稱,要求:
- 簡短有力(最好 1-2 個單字)
- 能夠表達核心價值
- 易讀易記
- 具有現代感
- 可以當作品牌名稱
每個名稱請附上:
- 名稱的意義
- 為什麼選這個名字
- 可能的 slogan
AI 的建議
AI 給了我五個選項:
1. SprintForge
意義:Forge 意指「鍛造場」,象徵把想法鍛造成產品
選擇理由:
- Sprint + Forge 結合,表達「快速鍛造」的核心價值
- Forge 有工匠精神,符合品質導向
- 音節有力,好記易唱
Slogan:"From Idea to Product, in One Sprint"
2. BoltHQ
意義:Bolt 是 AI-DLC 的核心概念(超短迭代),HQ 代表總部/中心
選擇理由:
- Bolt 直接引用 AI-DLC 術語,讀者有連結感
- HQ 讓人聯想到指揮中心,強調協作
- 簡短有力,現代感十足
Slogan:"Ship MVPs at Lightning Speed"
3. SpecFlow
意義:Spec + Flow,讓規格流動起來
選擇理由:
- 強調 Spec-Driven Development 的核心
- Flow 表達流程的順暢、自然
- 音韻優雅,易於傳播
Slogan:"Turn Specs into Shippable Products"
4. LaunchPad
意義:發射台,讓專案快速起飛
選擇理由:
- 象徵從 0 到 1 的加速過程
- 簡單直觀,一聽就懂
- 有動能感,符合快速 MVP 的定位
Slogan:"Your Ideas, Ready for Liftoff"
5. Momentum
意義:動量、動力,持續的進展動能
選擇理由:
- 象徵持續迭代、加速開發
- 單一單字,有力量感
- 可以延伸到「Keep Your Momentum」這樣的 slogan
Slogan:"Build, Ship, Repeat. Keep Your Momentum."
我的決定:BoltHQ
思考了一陣子,我決定選 BoltHQ。
為什麼?
- 跟 AI-DLC 術語直接連結
- Bolt 是 AI-DLC 的核心概念
- 讀者看到就知道這是什麼
- HQ 的意義很好
- 簡短有力且現代
- Slogan 很精準
- "Ship MVPs at Lightning Speed"
- 完美表達了核心價值
專案資訊
Project Name: BoltHQ
Tagline: Ship MVPs at Lightning Speed
Description: AI-Powered Sprint Automation Platform for Fast-Moving Teams
Core Features:
- Spec-Driven PRD Generation
- Automated User Story Decomposition
- GitHub Native Integration
- Multi-Agent AI System
- Team Collaboration Hub
- Knowledge Accumulation Engine
Tech Stack:
Frontend: Next.js 14 + TypeScript + Tailwind
Backend: Next.js API + Supabase
AI: Anthropic Claude API
Integration: Octokit (GitHub API)
Testing: Vitest + Playwright
Deploy: Vercel
Development Approach: Test-Driven Development (TDD)
Team Size: 3 developers
Timeline: 6 days MVP Sprint
接下來的六天計畫
Day 1(今天):需求釐清 + Repo 建立
✅ 完成
Day 2:PRD 文件 + 技術規劃
- 用 AI 生成完整 PRD
- 確定資料庫 Schema
- 設計 API 結構
- 寫 User Stories
Day 3:User Story & AC
- 拆解每個 Story 的 AC
- 設計測試策略
- 建立 GitHub Issues
Day 4:UI/UX Design + 核心功能 TDD
- 設計主要頁面 Wireframe
- TDD 開發 PRD Generator
- TDD 開發 Story Decomposer
Day 5:GitHub 整合 + AI Agent 系統
- TDD 開發 GitHub API 整合
- 實作 AI Agent 系統
- E2E 測試
Day 6:整合測試 + 部署 + 回顧
今天的收穫
✅ 明確了專案目標:建立 AI-DLC Sprint 自動化平台
✅ 識別了核心痛點:手動、散落、孤島、不累積
✅ 定義了關鍵特色:Spec-Driven、共享 Context、AI Agents、GitHub 原生
✅ 決定了開發方法:TDD,因為跟 AI Workflow 最契合
✅ 選定了專案名稱:BoltHQ,簡短有力且有意義
✅ 規劃了六天計畫:每天都有明確目標
結論:從使用者變成創造者
這三個專案讓我學會了如何使用 AI-DLC Sprint,但這個專案要讓我學會如何創造 AI-DLC Sprint 的工具。
從使用者變成創造者,這就是成長。
「最好的工具是自己做的,因為你最懂自己的痛點。」